日本造船业曾经排名世界第一股票配资合作,上世纪90年代占据全球近一半的造船产量。如今,在中国、韩国的双重冲击下节节败退,市场份额已暴跌至10%。根据日本船舶出口商协会(JSEA)公布的数据,2024财年(2024年4月-2025年3月)日本船企接单量共计235艘1070.7906万GT(Gross Tonnage,总吨位),同比下滑8.5%,连续第三个财年出现负增长。
按船型分类,货船(包括集装箱船、杂货船)26艘131.817万GT,散货船(包括灵便型、大灵便型、巴拿马型、好望角型等)188艘848.792万GT,油船20艘90.1336万GT,其他船舶1艘480 GT。
2025年4月,日本船企接单量共计19艘62.745万GT,包括18艘散货船60.91万GT,1艘化学品船1.835万GT。与2024年同期的27艘91.68万GT相比,减少了31.6%。
2025年5月,日本船企接单量共计13艘88.41万GT,包括2艘集装箱船28.6万GT,9艘散货船55.13万GT,2艘化学品船4.68万GT。连续第二个月接单量低于100万GT,与去年同期的35艘170.1万GT相比减少了48%。
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:因为劳动力短缺(包括外籍劳工在内,2024年日本造船业从业人数降至7.1万人,较五年前减少逾万人)、基础设施老化、建造成本上升等问题导致的产能萎缩,已成为制约日本造船业未来增长的隐忧。
目前,日本各大造船厂未来数年的交付船台已经排满,正处于无法承接新船订单的状态。照此情形下去,到2027年,其平均利用率可能从今年的50%暴跌至不足20%。不仅将威胁工业产出,还将危及熟练工人的保留。
近年来,日立造船、三菱重工、佐世保重工、住友重工等多家船厂陆续退出商业造船领域。今年5月份,曾经排名日本第二的三井E&S控股(Mitsui E&S Holdings)也宣布彻底退出造船领域,又一家百年船企黯然离场。
另一方面,日本造船业也在积极整合优势资源,实现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,提升成本竞争力与决策效率,以应对来自全球造船市场的激烈竞争。6月26日,日本最大的造船企业的今治造船(Imabari Shipbuilding)宣布将收购JFE钢铁株式会社(JFE Steel Corporation)和石川岛播磨重工(IHI Corporation)此前持有的日本海洋联合(Japan Marine United)部分股份,持股比例从目前的30%升至60%。交易完成后,日本第二大船企JMU将正式成为今治造船的附属子公司。
今治造船交付的第3000艘船
公开资料显示:今治造船株式会社成立于1901年,总部设在爱媛县今治市,由桧垣家族私有,在日本设有10家造船厂,包括西条工场、丸龟工场、岩城造船等,并在希腊、荷兰等地设有分支机构。
从1956年交付第1艘钢制船舶“富士丸”号,到今年2月交付第3000艘船川崎汽船好望角型散货船“CAPE SUZURAN”号。其主要船型包括散货船(21.1万载重吨的“BERGE HALEAKALA”号)、集装箱船(24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)、LNG(液化天然气)船、特种船(包括滚装船、汽车运输船等)。
日本海洋联合株式会社成立于2013年,是由JFE旗下造船业务分支Universal Shipbuilding(当时造船量日本第二)与IHI旗下的“IHI Marine United”(当时造船量日本第七)合并而来,拥有横滨事业所矶子工场、鹤见工场等7家造船基地以及1家技术研发中心。
值得一提的是,2021年,今治造船收购日本海洋联合30%的股份。双方还开展业务合作,整合散货船、油船等商船的销售和设计部门,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日本造船株式会社(Nihon Shipyard,NSY)。其中,今治造船持股51%,日本造船联合49%。旨在增强双方在商船领域的国际竞争力。
今治造船已连续19年成为日本最大的造船企业,2024财年承接该国所有新订单的29%,紧随其后的是日本海洋联合(25%)。2024年,今治造船以328万GT位居全球第6,日本造船联合以141万GT位列第12,一旦增持完成,两家企业的年总造船量达到469万GT,将超过目前排名第四的韩华海洋(370万GT)。
全球年造船量排名前三的依次是中国船舶集团(1333万GT)、HD韩国造船海洋(614万GT)、韩国三星重工(561万GT)。日本重振造船业的计划面临多重挑战股票配资合作,如何发展我们将持续关注。
一鼎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